三年连升14位!长江第一城,为何这么猛?
文|凯风
在中国,一批“腰部城市”正在崛起。
如果说省会和经济强市是头部城市,那么省域经济副中心、工业大市可视为“腰部城市”,堪称承上启下的中场力量。
头部城市的比拼,决定着区域发展的高度;而腰部城市的强大与否,则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发展后劲。
过去几年,全国经济增长最猛的,不是头部城市,而是一众“逐立上游”的腰部城市。
01
拼经济,谁在领跑?
近日,随着各地统计公报陆续披露,2023年全国GDP百强城市排行榜正式揭晓,有城市不进则退,有城市大幅逆袭。
整体来看,呼和浩特、宜宾、包头进步最为明显,在全国的经济位次分别上升10位、9位、9位。
其中,宜宾以3806.64亿元的GDP总量,位列全国第86位、四川省第3位,赶超山东德州、广东湛江、湖南株洲等地。
如果将时间周期拉长,过去三年,面对各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,哪些城市仍旧逆势向上?
根据统计,2020-2023年,包头、宁德、鄂尔多斯、榆林、宜宾在全国的经济位次分别上升31位、24位、21位、17位、14位,连续迈上多个台阶。
这些城市几乎都是“腰部城市”和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,在关键时刻挑起“稳经济”的大梁,为全省乃至整个城市群再造新的增长极。
包头、鄂尔多斯、榆林都是名副其实的资源型城市,家里有矿,是全球地缘、能源大变局的受益者,存在明显的周期红利。
不同的是,宜宾早已摆脱传统资源型城市的单一定位,这几年带动经济高增长的,不是传统的资源型产业,而是含金量最高的先进制造业。
数据显示,2023年,宜宾工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.9%,其中晶硅光伏净增长、新能源汽车增长71.5%、动力电池增长19%、智能终端增长18.5%,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。
更关键的是,对宜宾经济拉动最大的不是“一黑一白”的传统工业,而是以“一蓝一绿”为代表的新兴产业。
一黑一白,说的是煤炭和白酒,五粮液的威名可谓无人不知;一蓝一绿,指的是数字经济和新能源产业。
在“一黑一白”为主导的时代,宜宾虽然工业实力跃居西部前列,但相关产业存在明显的天花板,限制了工业增长的空间。
随着“一蓝一绿”的新兴产业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崛起,宜宾工业增加值几乎一年一个台阶,从600亿元一路飙升到1500亿元,而工业营收也达到5000亿元左右,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强市。
这从宜宾主要工业品的变迁也可见一斑。
10年前,宜宾主要以白酒、烧碱、水泥等传统工业品为主,如今多了锂电子电池、晶硅光伏、新能源汽车、智能手机等新兴工业品。
如今,宜宾已拥有白酒、动力电池两大千亿级产业,光伏、数字经济正在迈向千亿级,形成了主导产业、传统产业和未来产业齐头并进的新格局。
02
绿色,是宜宾最大的城市底色,也是最亮眼的产业符号。
金沙江与岷江汇流,万里长江到此始称“长江”,宜宾又被称为“万里长江第一城”。
独特的地理区位,给宜宾带来四通八达的港口航运和水电资源优势,但长江经济带“共抓大保护,不搞大开发”的要求,也意味着宜宾必须担起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的重任。
正因为这一点,宜宾不可能像一些能源城市坐享“黑金”红利,更无法沿袭搞大投资、大开发的粗放式发展路径,也难以像一些兄弟城市一样随意承接转移性产业。
压力即动力,这些高标准约束的存在,不仅没有限制发展空间,反而倒逼宜宾转向科技创新,走出了一条以绿色发展为主线的产业升级之路。
彼时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,但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的转型可谓大势所趋,加上碳中和、碳达峰“双碳”战略的前瞻性布局,一个以新能源为主的万亿级新产业呼之欲出。
宜宾恰逢其时,抓住了全球能源革命变迁带来的历史性机遇,以“产业发展双轮驱动”战略为起点,用了不到10年时间,成功打造了覆盖动力电池、新能源汽车、晶硅光伏、新型储能、数字经济在内的绿色全产业链体系。
可以说,几乎每一个万亿级大产业的风口,都有宜宾的身影。
从最初的动力电池,到当下的光伏新能源,再到剑指未来的新型储能,宜宾先后拿下“中国动力电池之都”、“国家级光伏产业集群”、“中国储能产业新高地”等称号。
这条产业链最为特别之处,在于它几乎都是围绕新能源产业而建立,基本都是低能耗、低污染、低排放的绿色低碳产业,无不以智能化、数字化、绿色化为依归,既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方向,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。
“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,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。”
一手抓生态保护,一手抓绿色低碳产业,宜宾趟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。
正因为这些优势的存在,宜宾于去年7月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赋予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的使命,在生态保护、绿色低碳产业、高品质生活宜居地、绿色转型集成改革等方面全面探索。
在区域战略中,以“先行区”作为定位,最出名的当属深圳的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”。
所谓先行区,往往承担的都是先行先试的重任,是探路者,也是率先示范者,更是区域发展的领跑者。
向“绿”而行,向“新”而行,宜宾不仅重塑了产业的四梁八柱,还带动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。
03
发展新质生产力,推进新型工业化,“腰部城市”何为?
无论大国博弈,还是城市竞争,终究都是科技之争,新质生产力正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。
过去,科技创新往往都由头部的超大特大城市主导,中小城市只能通过引进、模仿到创新,寻求“弯道超车”的可能。
但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到来,产业格局迎来大洗牌,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正在重塑产业体系,新产业、新赛道层出不穷,“腰部城市”也有了重点突围、换道超车的可能。
近日,四川印发的最新发布的文件提出,推动省域经济副中心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承载地。
发展新质生产力,推进新型工业化,宜宾何以担起重任,又靠什么突围?
正如国家层面所反复强调的,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、泡沫化,也不要搞一种模式…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。
确实,大而全的创新不是“腰部城市”的专长,但正如无数“隐形冠军”之于产业链的重要性,“腰部城市”在细分领域不无成为领跑者的可能。
以绿色低碳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,正是宜宾发力的重点。
当前,宜宾已建成“4+4+4”现代化产业体系,包括四大主导产业、四大传统产业和四大未来产业。
机械制造、轻工纺织、能源化工、建筑材料四大传统产业,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领域,如何以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为引领,加大技术改造、产品迭代升级力度就成了关键。
优质白酒、动力电池、晶硅光伏、数字经济四大主导产业,则是宜宾工业强市的主战场。这些产业不仅形成规模优势,而且在技术创新上有了领跑之势,是宜宾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。
而新型储能、数字能源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、通用人工智能辅助产业四大未来产业,则是依托本地的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而来,抢滩新质生产力的未来赛道。
发展新质生产力,落脚在产业,但需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撑。
“腰部城市”或许产业上都不乏一争之力,但大学、科研机构、科技创新平台匮乏,成为共同的短板。
宜宾正在打破这一刻板印象。
近年来,宜宾通过全力建大学,建设院士(专家)工作站,培育产业创新中心,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双箭齐发的新格局。
人随产业走。千亿级产业的崛起,提供了众多高质量就业岗位,带动人口不断融入,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。
而大学、科研机构、高新人才等高端要素资源的汇聚,再次带动产业升级,从而形成良性的正向循环,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。
可以说,宜宾“因地制宜”的探索,或将成为“腰部城市”逐鹿新质生产力的样本。
04
逐立上游,万里长江第一城,剑指万亿工业大市。
日前召开的宜宾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提出,力争到2027年,工业兴市制造强市取得新成效,全市工业营业收入超过万亿元,进入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60强。
近年来,从上海、广州、深圳到成都、武汉、苏州,无不将“制造强市”放在经济发展的“C”位,而宜宾更是喊出“制造业当家”的口号,凸显了以制造业带动城市升级的决心和信心。
一流的城市为何都在重回制造业?
这背后,既是大国博弈、科技产业竞争的大势所趋,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,也是对“产业空心化”全面反思之下新一轮城市竞争逻辑的体现。
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重镇,宜宾本身就是老工业基地,在三线建设时期就已打下良好的工业基础。
改革开放以来,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业革命,一众老工业基地陷入沉寂,但宜宾却逆势走出一条从“老”向“新”的跨越之路,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兴工业强市。
近年来,宜宾工业一直保持高增长,短短5年时间,规上工业营收从2700亿元飙升到5000亿元以上,按照这一速度,全市工业未来站上万亿大关,不存在太大悬念。
要知道,宜宾无论是动力电池,还是晶硅光伏、新型储能等产业都处于爆发期,诸多百亿级产业即将陆续投产,有望带动工业产值持续飙升。
正是得益于新动能释放出的强劲增长动能,宜宾经济增速连续多个季度领跑全省和全国。
放眼中西部,目前规上工业营收超过1万亿的城市只有7个,全部都是省会或直辖市,宜宾一旦站上万亿大关,整体工业实力将会跻身中西部第一梯队。
工业突围,宜宾的经济实力和城市能级也会随之抬升,不仅在四川省乃至中西部“逐立上游”,乃至在整个长江经济带都将有一席之地。
“逐立上游”,既是宜宾重要的方位坐标,也是新时代城市精神的体现,更是一座“腰部城市”的自我期许。
在不远的将来,万里长江之上,一座集省域经济副中心、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、工业强市、创新强市为一体的“上游城市”呼之欲出。